“他妈的教育”!这是发自一位北京著名中学教师的呐喊。是什么让这位从教16年的名师爆出粗口?看完之后相信所有人都会有强、烈、共、鸣!
“他妈的教育”!北京一线教师的呐喊发人深省,引发大共鸣!
我自认为不是一个粗俗的人,平时说话也绝不带任何脏字儿。但今天,在教育一线工作这么多年,看到这么多让人不愉快的情形,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了,我必须要说点脏字儿,我今天要写的内容是“他妈的教育”。下面我所列举到的种种教育现象,都是我现实中所见所闻,甚至是亲身经历。欢迎对号入座,看看哪些触动了你的痛点,你的泪点,你的思考点。
现象1孩子不是“罐养的王八”!
学生们一上午上完了四五节课,中午包括吃饭的时间其实也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。但是,当学生们刚刚吃完午饭,最多活动了二十分钟时,就会被要求回到教室上午自习!不但上自习,还上课!
有老师积极主动地要给全班同学讲练习,甚至有时候会发生两个老师抢课的情形。强制学生把本应帮助消化的血液迅速提升到大脑中,要不然供血不足,脑子反应跟不上。半小时过去,意犹未尽,还要再延长五分钟,只给学生剩五分钟去上厕所。然后,又开始接着上下午的三节课。
老北京说:“罐养王八,能长大才奇怪!”
学生不是机器,不是加了油、通了电就能运行。即使是机器,也要时常停一停,检修一下,防止设备故障。我们号称是学校,实际上是人才加工厂,说人才加工厂都是好听的,就是禽畜养殖场,越快出栏越好!不但要快出栏,还要长肉多!哪管你之后是什么样子,反正我这一阶段段已经完成任务了。不但完成任务了,而且,超额完成任务了。看!我们用了这么短的时间,让它长得这么“胖”!
这就是他妈的教育!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各种所谓的教育理论,说起来理想的教育,也都是一大套一大套的,但那些都只是停留在书面上罢了,停留在汇报中罢了,看看我们的现实,依然是“罐养王八”。
现象2微信群让学生“游街示众”
微信群是个好东西,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,但很不幸,微信群被应用于教育。
家长的微信群建立起来了,方便了家校之间的联系,但这种联系也让孩子的自由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了,全天360度无死角处在监控之中。微信交流群,变成了每天作业的通知群,变成了作业展示群,变成了不完成作业的通知群……
老师所建立的家长微信群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:
第一阶段:老师通知家长布置了什么作业,于是再也不用查看孩子的作业记录本了,只要翻一翻微信,就知道了。家长很开心。
第二阶段:老师开始展示优秀作业,被赞的开心,觉得自家孩儿真长脸。没有被赞的羡慕,回来就开始批评,话里话外都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第三阶段:老师开始不点名地展示质量差的作业,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感叹居然还有这么差的作业,被批评了的孩子家长暗自庆幸老师没有直接点名,但也心惊肉跳。
第四阶段:在微信群中点名呼叫某家长,有时间和老师联系一下,还要求旁观的家长及时通知当事人。这回吃瓜群众知道了:被点名呼叫的家长,他家孩子一定没完成作业。
第五阶段:开始直接在微信中点名,某某同学完成作业不好,某某同学没有完成作业,并鼓励表扬完成作业良好的同学,形成鲜明对比,打造完成阶层分化。
第六阶段:上照片!让作业完成得很差或者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站成一排,拍照片,发到家长群里,告诉所有人:看!这就是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。
呜呼!这就是他妈的教育!三十年多前,我小的时候,也看过游街示众的:偷了人家老玉米的,脖子上挂一串老玉米;偷了人家毛驴的,脖子上挂上本来用来拴毛驴的绳子。被人摁着脖子,手里拿着锣,敲一下,来一句,“我偷了谁谁家的什么什么了,我有罪,我该死。”
难道这家长微信群的第七阶段是上视频?让孩子举着自己空白或者很乱的作业本,来一句“我没完成作业,我有罪,我该死……”?!
技术进步了,人心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?育人!育人!首先得有对人的最起码尊重!!!
现象3孩子成了写作业机器
举头望明月,低头写作业。
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一天到晚写作业。
洛阳亲友如相问,就说我在写作业。
垂死病中惊坐起,今天还没写作业。
人生自古谁无死,来生继续写作业。
如果我们为了某个特定阶段的目标,而大量透支受教育者的精力和兴趣,甚至扭曲他们的思想和灵魂,由此毁掉了一个独立完整健全的个体,那我们不应该反思吗?
把学生变成作业机器,把自己也变成批改作业的机器。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,让他们压在作业的五行山下不得抬头,老师自己也每天埋在作业堆里,不得抬头。仿佛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,而且,要主动把自己埋了,才算功德圆满。
互相折磨,一点点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,一点点消耗教师的工作热情,这就是(他妈的)的教育。
拔苗助长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,妇孺皆知。似乎每个人读了这个故事的共同的反应都是这个农夫就是个傻×。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,还种什么地啊?
但看看我们的教育,难道不是每天都在拔苗助长吗?幼儿园教育小学化,小学教育初中化,初中教育高中化,高中教育大学化。把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当成真理,结果确实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了,还没到终点呢,就累死了。你没看到多少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,中学厌学,大学更厌学,要死要活地读完了,彻底把书本抛掉,发誓一辈子不再读书。
这就是他妈的教育!哪一个孩子小时候不是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进到学校来,别说自己不再问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就是老师再追问他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他也那一副生无可恋的冷漠脸,拿出你的问题和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态度。老师气急了开骂:“三脚踢不出个屁来”。可是,你有没有想过,那个曾经的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小女孩哪里去了呢?是被上帝收走了吗?唉……
现象4我们的考试太多了!
除了期中考试,期末考试,现在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月考、周考,还有一模、二模,甚至为了准备“一模”,又发明了一个“零模”,不知道以后是不是还要有“负一模”、“负二模”?为了准备最后的中高考,还要有所谓的热身考,难道一模、二模不是热身?一模、二模热得不够劲儿?不弄得热血沸腾绝不善罢甘休?
别跟我说“不考试怎么知道学生水平”,我没有反对考试,我只是反对考试过多过滥。我们带着学生学什么《孔乙己》《范进中举》,控诉万恶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,可是科举才不过三年一考,南、北宋三百二十年,也不过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。我们却恨不得一天三考。你啥时候看人家蒸个馒头,一分钟掀开锅盖看八遍的?
用考试代替读书,用做题代替思考,用机械训练把求知欲慢慢磨得一干二净,这就是(他妈的)的教育。
也许有人会说,你说的这些事大家都知道,说了有啥用?别装出一副“众人皆醉我独醒,举世皆浊我独清”的样子!即使没啥用,我也得说说,宁可十年不将军,不可一日不拱卒,如果温水煮青蛙,安于现状,能忍受就忍受,我们的教育只会更堕落。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享受到更理想的教育。
也有人说,真的很敬佩你,只有你这样有学识有胆量的老师才敢这么说。这个赞美实不敢当。我只不过是一个一线老师,一个教育界的小卒罢了,也曾过有登高一呼,天下云集响应,赢粮而景从的梦想,但现实告诉我,那只不过是清秋大梦,能听到的不过是吹过两耳的呼呼风声罢了。但有风声也是好的。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何尝不是人生乐事?
声明: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实时更新,请以最新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 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
- 上一篇: 教育的根在哪里?
- 下一篇: 教育孩子,教他,不要吓他